咨询热线:010-63260528
北京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获批 2035年线网规模达2683公里
作者:中交远航认证 时间:2022-08-23 人气:743次
来源:中国交通新闻网
近日,《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(2020年—2035年)》(简称《规划》)获批。根据《规划》,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总规模约2683公里,包括区域快线和城市轨道交通。其中,区域快线由15条(段)线路构成,总里程约1058公里;城市轨道交通由38条线路构成,包含地铁普线(M线)、地铁快线(R线)、中低运量、机场专线等,总里程约1625公里。
《规划》明确,提升轨道出行效率,实现中心城区内45分钟可达,副中心内、主副之间及多点至中心城区30分钟以内可达;一区及跨界组团至主副中心1小时以内可达。
以快为先 空间融合
北京轨道交通历经近60年的发展,已形成包含783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及365公里市域(郊)铁路的超大规模线网网络。
围绕“都”与“城”的建设,《规划》构建了“内面外廊、以快为先、空间融合、枢纽锚固”的线网布局,分区域、分层次形成高速(城际)铁路、区域快线(含市域(郊)铁路)、地铁快线、地铁普线四网融合,国家级、区域级和城市级三级枢纽锚固的规划网络。
从功能看,地铁快线是中心城区与副中心、多点新城与中心城区之间快速联系的主导轨道交通方式,线路以服务通勤客流为主;地铁普线则强调尽可能覆盖城市主要功能区,满足多样化出行需求,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。
在市域层面,线网呈现“半环+放射”的形态,围绕副中心和多点新城形成半环构架,围绕中心城形成7个方向的放射廊道;在中心城区范围,呈现“双环棋盘+放射”形态,其中四环内为面状覆盖、边缘集团为放射廊道式服务。
根据《规划》,城市副中心以“环+放射”形态实现面状覆盖,在多点地区提供“一快一普”的廊道式服务;未来将加强与中心城联系及对新城和北三县的辐射带动,同时加强内部面状网的构建。
形成8个全国铁路客运枢纽
《规划》明确,依据城市发展要求和地区发展条件,构建国家级、区域级和城市级三级枢纽体系。
国家级客运枢纽依托高速铁路、城际铁路和干线铁路打造,用于承担国家长距离铁路和首都地区市郊铁路客运功能,包括8个全国铁路客运枢纽和2个预留客运枢纽。其中,8个全国铁路客运枢纽为北京北站、北京西站、北京南站、北京站、丰台站、北京朝阳站、城市副中心站和清河站。
区域级客运枢纽依托城际铁路和区域快线打造,主要布局在中心城区与多点新城地区,用于承担京津冀核心区域和首都圈地区客运功能。中心城区的区域客运枢纽主要加强重点功能区对外辐射能力,如金融街站、北京东站等。多点新城的区域客运枢纽主要提升区域发展动能,如昌平站、顺义站、黄村火车站等。
城市级客运枢纽依托区域快线、地铁快线和地铁普线打造若干个轨道交通换乘节点,服务城市集中建设地区的客运需求、支撑城市功能区及主要就业中心发展,如丽泽站、望京站、霍营站等。
三城一区与机场直达
《规划》强调,轨道交通要服务保障“四个中心”功能建设。
服务政治中心方面,北京将提升轨道交通服务水平,净化地面交通;新增地铁快线廊道,提升办公政务人员出行效率;疏解北京站、北京北站长途功能;围绕轨道站点推动城市更新,提升环境品质。
服务文化中心方面,聚焦两轴地区,提升文化中心重要节点服务;加强对奥林匹克等文化功能区和沙河等高教园区的服务。
服务国际交往中心方面,优化提高国际交往功能区与机场、铁路枢纽的直达性;加强国际交往承载地本身内外轨道交通服务。
服务科技创新中心方面,利用枢纽提升区域辐射力,实现三城一区与机场直达;提升科技创新三类人群的职住联系服务,提高通勤效率;三城一区内部构建公共交通走廊,加强与骨干轨道线路接驳换乘。
把轨道微中心打造成活力空间
轨道微中心与轨道交通站点充分融合、互动,可达性高,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高,是具有多元城市功能、具备场所感和识别性的城市地域空间。2020年,北京市第一批轨道微中心名录中共划定了71个轨道微中心,涉及14个区、28条线路。
《规划》明确,通过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塑造活力空间,细化规划编制要求,重点打造轨道微中心,将其塑造成为城市发展的活力空间与市民愿意前往的魅力空间。
《规划》提出,培育站点周边“轨道+慢行”“轨道+公交”出行模式,在公共交通不完备的站点周边,合理推动驻车换乘;加快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慢行设施建设,着重打造轨道车站800米核心影响范围内的步行空间以及轨道站点3公里内的骑行系统,构建安全、便捷、连续、舒适、宜人的慢行环境。